2022年6月28日,澳门8858cc永利在3402成功举办第二期研究生学术周语言学系列学术报告。本期系列学术报告由澳门8858cc永利、外国语言学研究青年学术创新团队及外国语言学研究所主办,由四场讲座组成,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讲座分别由澳门8858cc永利副院长王勇教授、副院长和青年学术创新团队负责人王佳宇教授、俄语系主任刘永红教授主持。英语系柯贤兵教授,俄语系韩全会教授等教师代表以及学院语言学方向的研究生参加。
在学术报告的第一场,潘海华教授作了题为“如何区分无空位定语从句和名词的宾语从句”的报告。黄正德教授认为无空位定语从句 (Gapless Relative Clause) 是名词的宾语从句,他用八个方面的证据支持该观点。而潘海华教授通过详细讨论这八个证据发现无空位定语从句是语义允准的定语从句,并不是宾语从句。无空位只是成为宾语从句的一个条件,另一个条件是相关名词与其宾语从句要形成一个类别 (type) 和成员 (token) 的关系。
潘海华教授主讲
报告结束后,王佳宇教授作了简要总结。他指出,潘海华教授的研究是对学院现有研究方向的补充和扩展,能很好地开阔同学们的视野,同时能给对形式语言学感兴趣的同学以有益的指导。王佳宇教授表示,有志于学术的研究生们都要学习潘教授认真求证、探索研究的态度与精神。
副院长王佳宇教授主持并总结发言
学术报告的第二场由董洁教授主讲。董洁教授围绕“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共同体—聚焦交际与互动”作了深入浅出的论述。董洁教授从共同体的起源出发,对共同体概念的发展脉络进行了梳理,接着提出了互动交际视角下共同体研究的新方向:聚焦语言的全球化趋势。
董洁教授主讲
在互动讨论环节中,王佳宇教授表示有幸聆听董洁教授这次的最新研究,通过民族志田野调查所呈现出的案例与采访语料,可以发现社会语言学是一门颇有趣味的学科。接着,教授们对“言语共同体”和“言语社区”这两种翻译的界定与厘清展开了热烈研讨。王佳宇教授指出,“言语共同体”这一概念的应用性要更加广泛,同时能更好地同我国所做的研究相结合。
学术报告的第三场由王铭玉教授主讲,讲座主题为“从符号学的角度步入语言文化学研究”。王铭玉教授指出,选择从符号学的角度来探索语言文化学,原因有四:符号学具有“精确化” “跨学科”、“全球化”、“可比较”等特质,符号学的这些性质可以帮助语言文化学研究走出过于拘泥于微观零散事实的罗列,从宏观上探索规律和价值。他进一步指出,从符号学的角度来探索语言文化学,就是要把文本当依据,把符号域当载体,要看重变化,关注第二模式化系统,采取对话的方式,完成好语言文化研究,以此方式促进讲好中国故事。
王铭玉教授主讲
刘永红教授对此次讲座进行了总结。他指出,王铭玉教授的讲座清晰地解答了核心三个问题:(1)什么是符号学,(2)语言在何时获得了文化蕴含,(3)如何能够更好地揭示语言的文化负载及其规律。他高度赞扬王铭玉教授在多个学术前沿里的深厚造诣,希望未来能有更多机会邀请到王铭玉教授来永利官网讲学,分享学术,深入交流。
、
刘永红教授主持并总结发言
学术报告的第四场由刘承宇教授主讲,报告的题目为“社会符号视阈下的社会阶层身份认同研究”。刘承宇教授首先介绍了“社会阶层”以及我国新时代“新社会阶层”的概念。接着,他对身份认同研究概况作了简要综述。通过社会符号学对我国新时代“新社会阶层”的身份认同进行研究,他发现:“新社会阶层人士”的身份认同中存在着矛盾、困惑与危机,亟需通过现实途径以及学术途径予以解决。
刘承宇教授进行主讲
刘承宇教授
报告结束后,刘承宇教授对师生们提出的问题进行了细致认真的解答。随后,王勇教授对刘承宇教授的研究作了简要回顾。王勇教授指出,刘承宇教授的报告兼具综合性强以及跨学科性的特点,层层递进语言学研究者的社会责任当中。作为语言研究者,要关注社会生活中的问题,发现当中的困惑与矛盾,最重要的是要用学术的途径解决问题,推动社会向上向善。
副院长王勇教授主持并总结发言
至此,此次研究生学术周语言学系列学术报告圆满落下帷幕。本次学术报告让学院研究生们有机会与语言学领域的学术名家近距离接触,了解前沿研究动向,激励同学们在追求学术理想的过程中志存高远,从而激发科研创新动力。
学术报告会场
主讲专家简介(按照发言顺序):
1. 潘海华,美国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博士,现任香港中文大学语言学与现代语言系讲座教授、系主任 ,2012-2015年任北京语言大学国家级人才计划学者讲座教授,兼任《当代语言学》、《现代外语》、《语言研究》、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Lingua Sinica编委,曾任香港城市大学中文、翻译及语言学系教授,国际中国语言学学会理事(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Chinese Linguistics)。2005-2010年任香港城市大学人文及社会科学院副院长,2010-2011年任香港语言学会会长。主要研究领域为句法理论、形式语义学。
2. 董洁,清华大学外文系长聘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语言学、语言人类学,专注于语言全球化、语言身份认同、民族志研究、移民研究、语言与新媒体等研究领域。先后出版英文专著两部(Multilingual Matters,Routledge)、合著两部,中文合著一部、编著一部,发表多篇SSCI,CSSCI,北大核心期刊,人大复印期刊学术论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北京市社科基金、清华文科出版基金项目;受邀担任多个国内国际学术高水平期刊学科主编和编委会成员。
3. 王铭玉,天津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逻辑学会符号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语言与符号学研究会会长、天津外国语大学原副校长、翻译与跨文化传播研究院院长、俄罗斯普希金奖章获得者、俄罗斯“友谊与合作”奖章获得者,天津市杰出津门学者,天津市教学名师。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130余篇,出版专著、译著和教材49部,完成省部级以上课题13项,3次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4. 刘承宇,现任西南大学国际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主要研究兴趣包括:功能语言学、语篇分析、外语教育研究。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项、国际合作基金项目1项、省部级科研课题6项,出版专著、译著、编著、教材、词典等10余部,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70多篇,两次获得重庆市优秀社会科学成果三等奖,三次获得重庆市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并获得首届全国“明德教师奖”和“西南大学名师”等荣誉称号,入选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学术兼职包括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功能语言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语篇分析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等。